文章出自:小區垃圾房 責任編輯:小區垃圾房 作者:垃圾房 訪問量:0次 發表時間:2019-07-03 21:02:08
產品名稱:小區垃圾房生活垃圾分類房環保垃圾房生態垃圾房
上海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首日,小區志愿者從垃圾房撤離
7月1日是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》正式施行的第一天。
然而,在上海虹口區的宇泰景苑小區,原本每天值守在垃圾廂房的志愿者們,竟然集體撤離了,他們的主要工作變成了在小區內巡視。
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第一天,志愿者為何反而不再守在垃圾廂房前?
記者在現場采訪中獲悉,這樣做的底氣,源自小區居民們已經養成了垃圾分類好習慣。
目前,該小區的垃圾分類正確率已高達98%,定時定點投放率高達99%,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利用率也已達到60%。
對小區“綠精靈”生活垃圾分類志愿者來說,2019年6月30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。
這一天,是他們在小區垃圾廂房前“站崗”的最后一天。自7月1日起,他們不用再看著垃圾桶,主要工作變成了在小區巡視。
“之所以這樣做,是因為生活垃圾分類投放,如今已成為小區居民的日常習慣。”虹口區虹葉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王靜華介紹說,該小區2019年3月啟動垃圾分類工作。4個月過去了,居民對于垃圾分類,早已從不習慣變成了好習慣。
3月1日,宇泰景苑小區原先的10個投放點減到3個分時投放點位和1個24小時投放的垃圾廂房。考慮到居民生活習慣,分時投放點的開放時間為早上7:30-9:30,晚上6:00-8:00;24小時投放點則是“誤時投放”點位,滿足部分趕不上定時投放時間的居民的需要。
滿足部分趕不上定時投放時間的居民的需要。
第一天,居民拎著干濕兩袋垃圾下樓,還猶豫自己分得對不對,需要志愿者一旁看著;第二天,居民就自信多了;第三天,居民看到志愿者操作,對濕垃圾自主破袋。
“實施垃圾分類半個月后,居民已經投放得很好了。”王靜華回憶說。
初戰告捷的背后,是居委會和志愿者們長達數月的細致準備。
一本垃圾分類指導手冊,一個印有分類指南和口訣的冰箱貼,加上一個掛壁式垃圾袋支架——2019年2月,居民區社工攜這三件定制“法寶”,對小區內371戶家庭挨家挨戶上門宣傳。據不完全統計,每戶家庭至少上門3次以上,15天內共走訪居民家庭1513戶次、開展問卷座談30余場。
“走訪時,也有個別居民抵觸,說小區建立16年了,多少年來都是這樣扔垃圾。”王靜華告訴記者,不過等到真正實施時,95%以上的居民都能做到在家里便提前將垃圾分好類。
居民李先生表示,垃圾分類后,確實覺得小區更干凈了,以前垃圾桶滿了之后,有人就往旁邊一扔,現在不會有了。
垃圾分類的好處,還在越來越多地體現出來。王靜華還提到,以前到夏天,會有居民投訴垃圾投放點異味大,垃圾分類實施后,垃圾桶定時撤走,這個問題自然就解決了。此外,當晚上8點垃圾桶撤掉后,停車位也變多了。
不止是源頭分類,在宇泰景苑小區,部分濕垃圾不需要出小區,便能得到就地處理。
因為這里有“堆肥花園”和“一米菜園”,通過堆肥桶和酵素桶,就能將濕垃圾變廢為寶,成為花園和菜園的“生態肥”。
記者在該小區的“堆肥花園”看到,鳳仙花、繡球花、杜仲、蘭花等擺滿花架,旁邊擺放著兩個綠色堆肥桶。兩名“花仙子”服務隊志愿者正將小區除草產生的雜草,放入堆肥桶。
志愿者告訴記者,她們都是小區居民,平時愛種植花草,作為志愿者,他們主要是負責把濕垃圾放入堆肥桶中,目前已成功堆肥數次。
據王靜華介紹,這兩個綠色堆肥桶約有400升容量,只要把菜葉、果皮等濕垃圾放進去,經過一個多月的發酵,就變成了黑色粉末狀的肥料,混和土壤就能養花種菜,居民可以免費領取,堆肥桶每天處置的濕垃圾占小區濕垃圾總量的5%左右,“開蓋升起一股熱氣,沒有一點異味,旁邊小區居民知道后,也來挖肥料。”
另外,小區還購置了酵素桶,為居民介紹酵素制法,紅糖、廚余垃圾、純凈水按照1:3:10的比例,密封存放6個月即可。據志愿者介紹,酵素可以種花種菜,還能防止下水道堵塞,居民在家中就可以使用制作。
19945684949
shwatchhouse@163.com
上海市金山區干林路 2188號